土壤是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我国疆域广阔,且冷热和干湿变化明显,地貌起伏变化大,成土母岩多种,植被类型也多种多样,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土壤类型十分丰富。其中一些土壤还为我国所独有,例如紫色土。在我国,紫色土分布最广的地区是四川盆地,在一些南方省市的盆地中也有分布。
紫色土的形成
紫色土是由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泥岩时代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岩层上发育而成的土壤。紫色砂岩和页岩的一大特点就是容易风化,因此气候湿热的地区也有利于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紫色土的母岩对土壤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母质颜色、矿物组成、理化性质等常常会显现在紫色土上,从而影响紫色土的肥力水平。如紫色砂页岩风化形成的紫泥土,能较完整地保留母质本身的优点。
这是由于紫色砂页岩的吸热性强,当它处于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下时,易受热胀冷缩的影响。由表及里的物理分解,使原本完整的岩体逐步被分解为碎屑状物质。
紫色砂页岩中含有铁、硅、碳酸盐等复杂化合物,它们以较稳定的胶膜覆被在矿粒表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化学风化作用,一些品质优良的黏土矿物就此被保留下来。
紫色土的特点
紫色土之所以得名,和其色泽有很大的关系,紫色土的紫色不褪色,土里大多富含钙质和磷、钾等营养元素,在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区中属于较肥沃土壤,比较适合农业生产。
紫色土的发育程度比红壤和黄壤要晚一点,属于化学风化微弱的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由于母质存在差异,不同的紫色土中石灰含量也有所不同。
虽然紫色土有丰富的矿质养分,但是由于紫色土一般分布在地形起伏明显的丘陵坡地,水土流失不断发生,紫色土土层浅薄,造成植被生长状况较差,导致紫色土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一般不高,而且表土也没有明显的腐殖质聚积层。
紫色土的利用改良
基于紫色土母岩松脆,易于风化分解,矿质养分丰富,肥力较高。即使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稍加耕锄,也能种植作物。所以,如何合理利用紫色土就成为了一项值得研究的工作。
紫色土的开发利用首先以保持水土为重点,开展土、水、林综合治理,比如改坡地为梯地,兴修蓄水池,造林绿化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旱地蓄水浇灌紫色土,以弥补紫色土干旱缺水的弊端。
再次,增施有机肥和氯、磷肥,以此创造良好的结构和提高氮素的供应水平。
合理间套轮作也是提高紫色土利用率的一大妙招,因为大多数紫色土含钙丰富,磷、钾含量也较多,这样的土壤环境对豆科作物而言再好不过。
因此,采用豆科作物或绿肥与玉米、小麦等作物间作套种或轮作,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实现用养结合,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冻土是高考地理中常考的知识点之一。
一、类型
1.季节性冻土: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
2.永久性冻土:冻结持续多年。
二、特征
冻土层的温度随着气温而变化,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最大,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地温变化为0。
三、分布规律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1.多年冻土区与非多年冻土区之间的界线在水平方向上称为多年冻土南界(北半球而言),在垂直方向上称为多年冻土下界。
2.从高位到低纬,多年冻土厚度减小,年平均气温升高,在中低纬高山高原地区,海拔越高,多年冻土越厚,地温越低。
四、主要影响因素
1.温度(纬度,高度)(年平均气温小于0℃);
2.气候:大陆性气候更有利于冻土的形成;
3.岩性:砂土导热率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形成;黏土导热率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冻土形成;泥炭导热率最低,最不易透水,最有利于冻土形成
4.地下水土壤水充足
5.植被雪盖:冬季植被雪盖阻碍热量散失,夏季植被雪盖遮阳降温;地面年温差小,有利于冻土层的稳定。
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相比更不易形成冻土层的原因:
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2.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为﹣1~1℃,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3.土壤含水量差。
(1)冻土层与沼泽湿地之间的关系:
①永冻层存在,河流难以下蚀,侧蚀作用强河谷宽,河曲发育,河网密布,地势平坦,流速慢。
②排水不畅,易泛滥,形成沼泽湿地。
③若多年冻土层融化,地表水下渗,会导致沼泽退化。
(2)森林草甸对冻土发育的促进作用:
①能截流水分,增加下渗,减少地面蒸发,为冻土提供水分:
②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林下土壤温度,减缓冻土融化;
五、冻土地貌
1.冻融风化:土层或岩层缝中的水在温度下降发生冻结时,把岩石胀裂,冻土通过冻胀和融沉(在冬季冻结地面凸起,夏季融化地面凹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高山流石滩:雪线以下高山草甸之上的过渡地带。由于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导致岩石破碎崩解,在冰川融水或重力作用下,沿山坡向下滑动,在山坡平坦处堆积而形成。
3.热融湖:因温度升高,地下冰融化引起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各种洼地(热熔湖形成后,湖水对湖底土层传热作用,土层增温,地下水融化加快,湖泊进一步呈现,直到湖底地下冰全部融化,湖泊停止下沉和扩大)
4.冰核丘:地下未冻结土层中的水分在地下慢慢凝结成固体,使地面膨胀隆起。
5.冰核丘:地下未冻结土层中的水分在地下慢慢凝结成固体,使地面膨胀隆起。
6.冰楔:地表形成裂缝,地表水注入在冻结,形成脉冰。水在裂缝中冻结膨胀,使周围的岩体不断受挤压变形,冰楔不断变宽。
7.冻拔现象:如冻拔树,在纬度高的寒冷地区,当土壤含水量过高时,由于土壤冻结膨胀而升起,连带植物抬起,到春季解冻时,土壤下沉而植物留在原位,造成根部裸露死亡。
六、多年冻土融化的影响
1.释放出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因为冻土中富含有机物,冻土融化会加速分解)。
2.破坏土层稳定性,破坏上层建筑和设施。
3.释放出存在体内的各种污染物,微生物。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